•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安全圈育兒應對考試壓力 改善心理健康

在現今社會中,考試已不僅僅是孩子的挑戰,更是許多家庭共同面對的心理壓力來源之一。每當考試季來臨,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因學業壓力積聚而情緒波動的情況比比皆是。你是其中之一嗎?我們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陳文心醫生做訪問,一起深入探討考試壓力影響香港學童及家長心理健康的現象,以及「安全圈育兒」如何為家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導,幫助你們更好地理解及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提升孩子抗壓能力。 

考試壓力的根源與影響 

考試壓力源於多方面。隨著競爭全球化漸趨激烈以及華人社會高度重視學術成績,家長望子成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亦有所提高。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控制權。家長如何看待學術表現,會間接影響孩子對考試的看法。假如家長十分重視學業成就並一直催谷孩子,那麼讀書考試將佔據孩子大部分時間,孩子的自信,自然就建立於學業成績之上。孩子或將自己的價值與考試成績掛鉤,會因考試逼近而感到焦慮,甚至認為成績不佳會導致父母對自己的失望。這種情緒不僅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也可能對親子關係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

陳醫生表示,家長的心理壓力同樣不容忽視。許多家長因擔心孩子的學業表現而感到焦慮,甚至將孩子的成績視為自己唯一的「成績表」,孩子學業不佳,自己就是個不合格的家長。此外,某些家長會責備自己未有事事為孩子做到最好而感到內疚。這些心態可能無意中給孩子傳遞了過高的期待,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作為家長的你,能否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不對? 

《小孩不笨》這部舊電影是現今社會的真實反映。戲內的父母察覺不到自己給予孩子壓力,並認為父母不催谷孩子便不努力。家長要意識到壓力,才能調節壓力。身體反應如肌肉繃緊、心跳加速、面紅、頭痛及胃口變差等,都反映你處於壓力之中。當壓力變成長期狀態,家長及孩子心理質素都會下降,很容易「一點就著」,難以控制負面情緒。 

如你察覺自己的情緒問題僅限於考試期間,你可以嘗試調節自己的心態。但假如你的情緒問題持續,建議尋求專業治療。 

 

應對方法:「安全圈育兒」助穩定親子關係 

陳醫生指「安全圈育兒」(COSP)是一個以依附理論為基礎的育兒方法,旨在幫助父母理解和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能建立安全依附,從而發展自信、同理心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研究指出孩子的抗逆能力及成年後的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品質相關。童年時親子關係愈優質,孩子身心更健康,抗逆能力亦更佳。

1. 提供安全感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價值並不僅僅取決於成績。即使在考試失利時,家長的愛與支持仍然是不變的。這種無條件的接納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感,讓他們相信自己在任何情況下仍值得被愛,這會使他們在面對壓力時能更有韌性,提升抗壓能力。

2. 容許錯誤並注重關係修復 

「安全圈育兒」強調,親子關係不需要完美,有一定的容錯空間。即使家長在壓力下未能控制情緒,與孩子發生衝突,關鍵在於事後如何修復。 

例如,家長可以坦誠地向孩子道歉,解釋自己當時的情緒,並表達對孩子的愛與支持。這種修復不僅能重建孩子的安全感,還能教會孩子對關係的正確認知——吵架是一段關係中很常見,衝突過後可以透過溝通修補關係。讓孩子經歷一段關係裏的吵架與修復,能讓他們不怕衝突,更願意表達真實的心聲。 

3. 引導情緒表達  

當孩子感到焦慮或失落時,家長可以耐心傾聽,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必急於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反而嘗試與孩子共同面對,這種接納與傾聽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從而減輕情緒負擔。 

 

幫助孩子應對考試壓力的實際建議 

1. 建立多元價值觀  

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成功不僅僅以學術成績來定義。其他如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是重要的成功指標。多元價值觀可以減輕孩子將成績與自我價值掛鉤的壓力。

2. 家長的自我調節 

家長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並避免將壓力轉嫁給孩子。例如,當感到情緒緊張時,可以選擇暫時離開現場,進行深呼吸或其他活動分散注意力,待情緒平復後再與孩子溝通,有效避免衝突。

3.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在考試期間出現持續的情緒困擾,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的幫助。早期的干預能有效防止情緒問題進一步惡化。

 

結語

考試壓力是許多家庭無法迴避的挑戰,但通過「安全圈育兒」的理念,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幫助他們在壓力中找到應對的方法,提升心理質素。除了分數,更重要的是在應試過程中學會如何面對壓力、接納失敗,並從中成長。讓我們共同努力,打造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學術成就並行發展。 

如果你注意到你或你的孩子因考試持續焦慮,請及時與你的兒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聯繫。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參考資料

1. Circle of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22) What is The Circle of Security?. Retrieved 29 May, 2025, from https://www.circleofsecurityinternational.com/circle-of-security-model/what-is-the-circle-of-security/

 2. Rothwell JT & Davoodi T, (2024)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predicts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ulthood across a diverse group of countries. Retrieved 29 May, 2025,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71-024-00161-x

3. Kennison SM & Spooner VH, (2020) Childhood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attachment as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in young adults. Retrieved 29 May, 2025, from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229400.2020.1861968

Topics: 心理健康, 兒科

陳文心醫生

陳文心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留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