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香港未能善用初期零確診策略的優勢

香港應對新冠疫情的時序。

歐德維醫生撰寫 New call-to-action

新冠疫情可從2個階段審視:疫苗供港前和疫苗供港後。我們有充足的數據證明,在疫苗供港前,零確診(俗稱清零)是最佳抗疫策略。在這篇文章,我回顧自香港推出新冠疫苗以來,我曾撰寫的一系列文章,質疑為甚麼香港未能運用初期零確診策略的優勢,並解釋令2022年首季香港死亡率顯著上升的因素。

1. 疫苗供港前

疫情初期,國際間大致上採取2大策略。

    1. 消滅,亦即是零確診:這種方式重點放在減少當地確診個案;檢測、追蹤和較長檢疫時間。
    2. 張弛有道:這種方式會跟隨疫情起伏增加或減少防疫措施,志在減少醫療系統壓力,有關措施在不同國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疫苗供港前,各國僅有這些可行的應對策略。我們現在有充分的數據證明,零確診曾經是最佳抗疫策略。採取零確診的國家的死亡率明顯較低。總體而言,這些國家採取零確診,對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也較低。

在2021年3月1日,香港推出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網站。那時,在實行零確診策略的國家中,零確診的好處從新冠總死亡個案數字中顯而易見。 那時的丹麥和英國/美國相比,奉行緩疫策略的國家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

2. 疫苗供港後

當有效疫苗面世後,第三種選擇亦油然而生 ,亦即是提高人口接種疫苗比率,特別是由最高風險的老弱社群開始,繼而利用防疫措施緩和最後一波疫情,邁向成為「受控的風土病」 或「與病毒共存」。

到現在( 2022 年 4 月)相比其他表現較好、採取緩疫國家,零確診國家的大部分早期優勢已經喪失,香港的累積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採取零確診的國家。

 以上圖表顯示自有疫苗供應開始,各國疫情的死亡率,大多數死亡個案發生在過去3個月內。在過去6星期,香港在疫情方面,死亡率是全球最高的。

零確診是可持續的長期策略嗎?

2021年6月6日

這時候我曾在文章解釋零確診的原理,而且為何不可持續這個策略。

儘管零確診是可取的,但這樣並不是應對疫情的長期解決方案。 數據反映,那些擅長採用零確診作為短期政策的國家,現在需要專注於提高疫苗接種率,從而提高國家整體免疫力。

儘管零病例對香港來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策略,但它始終是透過疫苗接種實現群體免疫的一個里程碑。 提高疫苗接種率不僅涉及教育,還涉及明瞭絕對風險永遠無法消除、只能減輕的事實。

高疫苗接種率,尤其是對弱勢群體而言,最終過渡到「與病毒共存」是唯一可行的長期解決方案。

 香港防疫政策中一種常見的錯誤是未能考慮數據不停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而且確實傾向於目前的公共衛生措施和限制是利用科學來證明其合理性,卻和那些科學理據不一致。到 2021年年中,這情況變得很明顯:雖然疫苗在防止感染後患重症和死亡方面出色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在預防傳染方面表現卻較差。這樣意味著單靠接種疫苗達致群體免疫是不可能的。未能接受、解釋和採取以科學為依歸的方案,這樣在很大程度造成了香港3-11歲兒童的疫苗接種率比80歲以上的高,儘管醫療系統負荷過重時,老人家疫苗接種率低才是對老人家和年輕人帶來最大威脅。

香港能否達致群體免疫?

2021年6月25

實際上,香港可能無法達致群體免疫;可是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仍是必要的。疫苗在個人保護方面非常有效。 而免疫水平越高,醫院和醫護人員的壓力便越小

單靠接種疫苗是不可能達致群體免疫。我們需要為老弱社群接種。

2021年7月30日

留意在疫情爆發前後的一個月,由 「幾乎沒可能」達致群體免疫,已變成「完全沒可能」。這是根據不斷變化的數據得出的結論:病毒的傳染度增加,加上接種科興疫苗後的低抗體水平和對病毒的免疫力下降。即使如此,也有人推高兒童和年輕人的疫苗接種率,同時忽視了老弱群體疫苗接種率低所帶來的重大威脅。

單靠為市民接種疫苗,香港是難以達致群體免疫。看似接近達致群體免疫的地區,都是靠接種疫苗和自然感染兩者雙管齊下,疫情才能漸漸受控。

疫苗接種率高是好事。假如香港達到100%疫苗接種率,居民便會受到全面保護。 不幸地疫苗接種率還未可能達致100%。除了「疫苗猶疑」問題外, 我們還未能為年幼兒童接種疫苗。

香港需要質疑當前將「疫苗接種目的作為主要目的」的說法,因為它主要是為了獲得群體免疫。 我們需要摒棄錯誤的斷言,即當人口疫苗接種水平達到 70% 時,我們社區的弱勢成員將是安全的,而要強調這一群人接種疫苗的重要性,以便在疾病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社區時,他們會受到保護。

香港現時的21天檢疫隔離政策有沒有充分理據支持?

2021年10月7日

採取檢疫隔離和邊境管制措施,以及將兒童與父母分隔開是香港應對疫情中最具爭議的問題。這些措施不少都是有違科學和道德,亦會為整體市民的健康帶來風險。

最終所有傳染病流行時需要平衡患病成本(人類和經濟體系)和公共醫療措施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成本。限制居民活動範圍和進行隔離都是權衡個人和群眾利益。

進行額外測試或篩查導致不必要的化驗程序出現,這是利多於弊的。以隔離措施來說,統計上,直接因為接受 21 天隔離而感染病毒的概率,是高於接受14 天隔離的人;我也頗肯定,這樣遠超隔離額外1星期帶來的潛在好處。 也就是說,21 天的隔離實際上增加了社區感染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這是對整體公共醫療策略帶來負面影響。

以下是應付新冠疫情時應優先處理的事項:

1.提升老弱社群的疫苗接種率

2.提升老弱社群的疫苗接種率

3.提升老弱社群的疫苗接種率

目前並沒有科學數據支持21天檢疫隔離措施;它既不是基於科學數據的,也不合乎比例原則(又名「相稱性」,意指法律中出於保障基本人權的目的,而要求政府必須注重手段正當性的一個原則),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措施是弊大於利的。

強制接種新冠疫苗:正反觀點討論

2021年12月7日

2021年12月初,Omicron 帶來的威脅變得明顯。

香港目前面對的唯一的威脅是本地老弱社群的接種率低。最近,80歲以上的人士只有18%已接種疫苗。與年輕人相比,這一群人感染病毒而死亡的機會高 600 倍,患重症而需要入院治療的可能性高 15 倍。而且意識到這種威脅不限針對老年人是很重要的,只因新冠肺炎是有可能令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導致死亡率進一步上升。另外,新冠疫情期間死亡率其實是新冠肺炎和其他病例加起來引致的。

強制長者和體弱人士接種疫苗,是道德上合理的措施,這樣可保護其他已接種和未接種疫苗的人士,包括年輕人和長者。

Omicron 會否改變公共衛生政策?

2022年1月13日

疫症初期時採取零確診這策略無疑是成功的,但是,「零確診」一直都是用作爭取時間的策略,藉此讓更多市民透過接種疫苗提高整體免疫水平。隨著來自南美、英國、歐盟和最近美國的數據[1] 越來越多,反映雖然Omicron出現後死亡和重症個案暴增,但是和之前的變種病毒相比,情況已有改善。這些國家的居民全部都透過接種疫苗或感染病毒,達到高整體免疫水平。 由此可見,Omicron 在免疫水平較低的地區影響最大。在這方面,星加坡和澳洲所汲取的教訓便很重要。這些地區,像香港般,基本上都是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目前來說,這些數據解釋了為何要對「零確診過渡至病毒消退可能沒有損失」這個想法保持審慎樂觀。無論這轉變是預期之內或之外,病例和死亡率進一步增加是很有可能的。人們必須認清這一點和好好討論。尤其是因為香港的醫療系統早已負荷過重,加上香港尤其在年老和體弱人口中疫苗接種率比星加坡或澳洲更低,同時被那兩個國家更廣泛使用低效疫苗。可見我們要更努力緩解不斷變化的Omicron疫情。

香港新冠肺炎抗疫政策:隨數據改變還是會有Plan B?

2022年1月25日



基於政制和人口的結構問題,都反映在社會經濟和「零確診」策略影響方面,香港和內地的情況並不相同。而即使中國有能力執行「零確診」,Omicron仍有可能找到免疫缺口。無論開關如何在政治和經濟上帶來好處,科學證據早已反映香港最好採用其他策略,為何科學觀點沒有大幅推動政策改變?

在過去3個月,雖然老弱社群的接種率從15%增加至30%,但依然是發達國家中屬最低的地區。除了為接種率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把焦點放在封鎖邊境以防止病毒入境,都屬負面溝通和一味責備。最近的爆發完全是預料之內,那是由毫無根據的21天酒店隔離政策所引致,不論是機組人員,還是倉鼠,現在都是圍繞尋找代罪羔羊的論述,全都把重點轉離具科學根據的政策。

那麼Plan B會是怎樣?
答案: 減輕 Omicron 對醫療系統的影響和開始採取「與病毒共存」。
1. 積極溝通和教育
2. 提升疫苗接種率
3. 社交距離限制
4. 讓緊密接觸者停止隔離和患者出院
5. 轉向在家快速測試

香港抗疫下一步:動態清零還是緩疫?

2022年2月17日

答案:緩疫不單只是最理性的選項,也是唯一的選項。

在最早期,消滅病毒曾是最好的政策,但到了某個階段,就公共衛生和健康而言,消滅疫症的代價已超越了緩疫政策。可能對中國來說,因應當地政治體制加上其精準檢測、追蹤和隔離能力,消滅病毒仍是最好的政策。我個人認為,香港在2021年年中至年尾,消滅病毒的代價已超過了其好處。

任何公共衛生政策首要前設是定義公共衛生目標,制定策略去實現相關目標,繼而積極傳達達到目標所需要的行動。未能清晰定義和解釋政策,很可能為公眾健康帶來危害。

舉例來說,在消滅病毒的策略中,將沒有病徵的病人留在醫院以減少社區傳播是合理的;在緩疫政策中,我們卻要讓醫院準備接收有病徵病人,這看似違反常理,但在疫情大流行中,除非他們需要接受治療,我們最不希望確診患者留院,而大部分人其實都可留家自我監管病情。

大部分人排隊等候強制檢測,加上一些快速檢測呈陽性的病人被送往醫院,兩者都大幅增加疫情繼續擴散的風險。我們已看到醫療人員染病和被隔離的數量明顯增加,如不改變政策,醫療系統顯然難以維持。

緊急的首要工作是要把無症狀和輕症患者送回家中休養,或者家居環境不許可的話,可把他們送往政府隔離設施。最近從新聞看到的畫面:患者擠滿醫院門外等候入院,是會引起不安和焦慮情緒。 現在醫院床位緊張,部分原因是他們讓不需要入院的人入院。但是接下來數星期, 醫院將會住滿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

最終未能提高老弱社群的疫苗接種率導致香港大量的死亡個案。另外,沒有後備計劃和特別拖遲轉向緩疫的進度, 最終更會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而帶來大量不必要的死亡個案。

為何發展到這個地步,接下來的抗疫策略會是如何?

2022年3月9日

香港最近疫情的人均死亡率是全球最高,為何會發生?

答:我們未能為所有社區中身體最虛弱的成員接種疫苗。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omicron BA.2 變種病毒本質上比其他omicron 變種更嚴重打擊香港。香港出現這種情況是基於3大主要因素:

1. 自然群體免疫水平低

2. 體弱群組的整體免疫水平低

3. 超出負荷的醫療系統

以上所有因素都是完全意料之內,而且是之前推行的政策所帶來的後果。如此缺乏遠見造成香港目前艱難的境況。

歸根結底,香港新冠肺炎的高死亡率是由身體虛弱群體的疫苗接種率低造成。我們從國際研究中獲得很好的數據,證明群體疫苗接種率和對政府和衛生機構的信任度有密切關係。在香港,缺乏任何復常路綫圖導致了一種專注於「將壞人拒之門外」的負面論述。這樣營造了一種恐懼的氣氛,並鼓勵了人們理性地質疑疫苗成效。圍繞控制和遏制的論述導致分配資源的優先次序錯誤。公共衛生政策越來越流於表面而非有實質作用,幾乎沒有(如果有的話)科學或數據基礎。

為甚麼香港會無視科學數據,繼續採用零確診策略?

答:政治緣故。

總而言之,政治要求未能解決到香港和中國不同的結構能力和威脅。

不能命名的防疫策略

2022年3月25日

如果我們所做的都是偏向與病毒共存,我們怎樣稱呼重要嗎?

答:重要,我們如何確定抗疫策略是很重要

一直以來,香港應對新冠病毒手法都是以混亂的論調進行。繼續著眼於透過疫苗達致群體免疫就是個好例子。 將我們的政策集中於於整體接種疫苗率是沒有科學意義的。這是我們政策的錯誤之一。話雖如此,接種疫苗雖然不能完全防止感染,但在防止重症或死亡方面是表現出色的。

專注於生物學上不可能的概念:只靠接種疫苗來達致群體免疫 ,令我們推高年輕人的疫苗接種率,而不是處理目前明顯卻被視而不見的問題:未接種疫苗的老弱社群。

我們必須保護老弱社群,無論老少。這是一種平衡。香港抗疫策略一直基於完全消除所有風險的幻想。但事實上,風險永遠無法消除,只能減輕。每一項公共衛生措施都會帶來成本和意想不到的後果。我提倡開關,並不是要讓外籍人士更輕鬆度假和生活。過度關注疾病的風險忽略了對其他潛在影響。疫症大流行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最貧困的兒童在學習進度上落後,而收入最低的工人最有可能失業並受到疾病的影響(身體和心理上)。就群體而言,貧困和社會不平等是貧困群體健康的最大驅動力。在現階段,疫情對香港人口健康造成的損害,公共衛生措施將明顯更嚴重影響經濟,而不是疾病本身。

現在顯而易見,香港不少防疫措施都是基於政治考量多於公共衛生。推行這些政策的成效,比較香港和星加坡的疫情死亡率便高下立見。 其中一個從上年汲取的重要教訓是,偏重政治考量而無視以數據為本的公共衛生政策是百害而無一利。

New call-to-action

Topics: 新冠病毒

領康醫療

領康醫療

OT&P領康醫療成立於1994年,國際化醫療團隊配合高水準設施和資源,榮獲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認證。旗下7間診所致力為你提供頂級的綜合醫療服務,包括西醫全科、婦產科、兒科、功能醫學、物理治療及心理諮詢等全面服務。

留言

Advertisement

相關服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