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渴睡症

渴睡症的成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渴睡症,又稱嗜睡症(Hypersomnia),是一種睡眠障礙,成因未明。患者不管晚上睡得多好,在日間還是會反覆陷入睡眠狀態中。除了極易入睡,患者經常在睡着後15分鐘內立即進入快速眼動期,容易出現鬼壓床、猝倒症和發惡夢等問題。

 

渴睡症的成因

嗜睡症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

  • 其他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
  • 神經系統疾病,如柏金遜症或多發性硬化症。
  • 精神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
  • 濫用藥物的副作用。
  • 不規律的睡眠習慣、長時間的夜晚工作或者長時間的飛行
  • 有較低水平的下丘腦分泌
  • 接觸豬流感(H1N1流感)病毒或接種 H1N1 疫苗

要注意的是,渴睡症的首次發病年齡大部分在 1020 歲之間,而男性患病比率較女性高。


渴睡症的症狀

渴睡症一般在發病最初幾年內病況加重,然後持續終生,包括:

  • 日間過度嗜睡
    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無預警地突然入睡,例如工作或聊天期間睡着幾分鐘至半個小時

  • 突然猝倒、肌肉張力喪失
    突然言語不清或大部分肌肉完全無力,可能持續數分鐘,多由強烈情緒誘發

  • 睡眠麻痹(鬼壓床)
    在即將睡着時或剛睡醒時,短暫無法活動或說話,發作持續時間通常很短,但會令患者感覺非常恐懼

  • 快速眼動(REM)睡眠期發生變化
    患者可在一天內任何時間進入快速眼動期

  • 幻覺
    出現睡着前或剛睡醒時的幻覺,例如感覺臥室有一個陌生人,感覺特別真實和驚悚

渴睡症的診斷方法

診斷渴睡症通常需要全面的醫療評估,包括病史、體檢以及可能的睡眠研究︰

  • 病史採集:醫生將詳細詢問你的睡眠習慣、日間疲勞情況、其他健康問題以及你目前正在服用的任何藥物。
  • 體檢:體檢可以幫助醫生識別可能導致嗜睡症的體質或疾病。
  • 睡眠日記:醫生可能會要你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模式,包括何時開始睡覺、何時醒來、夜間醒來的次數、日間的嗜睡程度等。
  • 睡眠研究(多項睡眠圖):這種在睡眠過程中進行的研究可以幫助識別可能的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
  • 其他專業測試:例如睡眠潛伏期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或維持警覺測試(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MWT)。MSLT可以幫助評估你在日間的睡意程度,而MWT可以評估你在靜止環境中保持清醒的能力。

 

渴睡症的治療方法

  • 固定時間小睡
  • 避免強烈情緒
  • 服用安非他命類藥物,可減低日間突發睡眠機會
  • 抑鬱藥可壓制快速眼動期以減低猝倒症

 

渴睡症的預防方法

嗜睡症的預防可能包括:
  • 維持規律的睡眠習慣。
  • 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和酒精,這可能會影響睡眠質量。
  • 管理壓力以避免睡眠問題。


領康醫療建議

如果你經常感到過度的日間嗜睡,或者覺得你的睡眠時間比大多數人都要長,你應該尋求醫生的幫助。過度的嗜睡可能是一種嚴重醫療問題的症狀,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你的心理,我們護理

參考資料

1. Fabing, H. D. (1946). NARCOLEPSY: II. Theory of pathogenesis of the narcolepsy-cataplexy syndrome. 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55(4), 353. https://doi.org/10.1001/archneurpsyc.1946.02300150057004

2. 渴睡症. (n.d.).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Drug Education Resources Centre, DERC). Retrieved May 23, 2022, from https://www.derc.org.hk/en/news-detail.php?id=570

3. 哈佛碩士患渴睡症 上堂揸車秒睡險死 赴日本創塌塌米車中泊:拍拖都要瞓晏覺.. (2021, March 23). 追眠記1|.蘋果日報. Retrieved May 23, 2022, from https://collection.news/appledaily/articles/7ZAJS2XPKJH2PDQEHACCYN4M2Y

4. 昏睡症(N.d.). Org.Hk. Retrieved May 23, 2022, from https://www3.ha.org.hk/cph/imh/doc/information/publications/1_09.pdf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