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發燒

發燒溫度、原因和治療方法

每個人都曾經歷發燒,但很多人都想不起發燒溫度和正常體溫是多少,或者什麼情況才應求醫。一般來說,發燒度數是38度或以上。發燒通常是由身體對抗病毒感染引起,成人和兒童發燒有不同對應策略。如果成人或兒童出現發燒症狀,應該避免上班或上學,配戴口罩及立即求醫。

 

發燒的成因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都不同,在日間會因應不同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差異;年齡及健康狀況亦會影響體溫。發燒大多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當身體處於正常溫度時,細菌和病毒能正常存活增長,但如果體溫升高「發燒」了,它們就較難生存。發燒亦有助激活身體免疫系統[1]。以下是常見的發燒成因:

  • 感染病毒或細菌,例如鏈球菌性咽喉炎、流感水痘肺炎,甚至新冠肺炎(如有懷疑,可選購快速測試劑盒
  • 類風濕關節炎
  • 藥物副作用(包括一些抗生素、血壓藥物和抗癲癇藥物)
  • HPV病毒
  • 皮膚過度暴露在陽光下或曬傷
  • 環境溫度高或長時間劇烈運動引起中暑
  • 脫水
  • 矽肺病(一種由長期接觸二氧化矽粉塵引起的肺部疾病)
  • 濫用安非他命
  • 戒酒
  • 兒童疫苗
  • 癌症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發燒溫度是多少?

低燒溫度 VS 高燒溫度

低燒指的是輕度的發燒,體溫略高於正常範圍。低燒通常指的是體溫在 37.2°C(99°F)至 38.3°C(100.9°F)之間。而高燒是指體溫明顯高於正常範圍,通常體溫高於 38.3°C(100.9°F)。需要注意的是,體溫可能會因為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而有所波動。早晨的體溫通常較低,晚上則較高。在評估是否有低燒時,應考慮體溫的自然變化。

另外,體溫可經不同身體部位量度,最常見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在使用任何探熱器前,應先仔細閱讀說明書,當體溫等同或高於以下參考值時,便應懷疑發燒和求醫:

量體溫方法 攝氏溫度(℃) 華氏溫度(℉)
口探 37.5℃ 99.5℉
耳探 38℃ 100.4℉
肛探 38℃ 100.4℉
腋探 37.3℃ 99.1℉
紅外線前額 35.6℃至36℃ 96.08℉至96.8℉

註:對於 3 個月以下的BB,口腔和額頭體溫計是不準確的,並且直到 6 個月大時才建議使用紅外線耳溫計。兒科專科醫生通常建議,3 個月以下的BB採用腋探最為安全準確。

 

其他發燒徵狀

  • 胸部或背部感覺比平時更熱
  • 發冷、出汗或皮膚發熱發紅

發燒時,何時應求醫?

由於新冠疫情的出現,成人或兒童如出現發燒(口探高於 37.5°C,或耳溫高於 38℃),不論是否有呼吸道感染病徵,都不建議回校上課或上班,並應配戴口罩及視情況求醫。當兒童體温升高至40℃ (104℉)以上,應向急症室求醫。水痘、扁桃體炎和接種疫苗都會導致兒童體溫升高,家長可透過下列徵狀觀察:

  • 觸摸他們的背部或胸部時,感覺比平時更熱
  • 出汗
  • 看起來不舒服

 

發燒的治療方法

如屬細菌性感染,醫生或會處方抗生素,但抗生素並不能治療病毒性感染。其他主要用藥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它們具有解熱鎮痛效果,但不適用於兒童和有服用薄血藥的病人[3]

小朋友發燒怎麼辦?

小朋友發燒,如情況不嚴重,建議家長可以︰

  • 給孩子補充足夠水分(每天約6至8杯飲料)
  • 注意是否出現脫水跡象
  • 選擇容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並實行少食多餐。
  • 持續觀察孩子整體狀況,如精神、呼吸、大小便等
  • 有需要時,可按指示份量給孩子撲熱息痛舒緩症狀


小朋友發燒時,家長應避免:

  • 讓他們穿過多衣服或蓋過多棉被
  • 給 16 歲以下的兒童服用阿士匹靈
  • 將布洛芬和撲熱息痛混合使用,除非醫生建議[4]
  • 給 2 個月以下的孩子服用撲熱息痛
  • 給 3 個月以下或 5 公斤以下的孩子服用布洛芬
  • 給患哮喘兒童服用布洛芬

 

如果有其他疑慮或症狀持續,應盡速求醫。如果孩子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應立即速帶孩子到急症室求診︰

  • 體溫飆升至40℃/104℉或更高
  • 呼吸不順暢、劇烈咳嗽或胸部疼痛
  • 臉色蒼白或變藍、有皮下出血跡象
  • 失去意識、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癱瘓、全身痙攣/抽搐、脖子僵硬
  • 吞嚥困難、喉嚨痛、流口水不止
  • 嚴重嘔吐、腹瀉、腹痛、腰痛及出現脫水症狀

New call-to-action

 

成人發燒的處理方式

  • 少穿衣服及少蓋被能有助散熱
  • 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補充足夠水分,讓小便呈清澈或淺黃色
  • 如感到不舒服,可按指示份量服用撲熱息痛或布洛芬作舒緩[5]
一般情況下,發燒通常數天就會痊癒。如果服藥三、四天後仍沒有好轉,病人可再往覆診。平常應注意均衡飲食以及充分休息,才能加快痊癒及預防再次發燒。

OT&P領康醫療建議

發燒是其中一種常見病症,由患上輕微疾病(如感冒)至嚴重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都會出現發燒。如懷疑自己發燒,請先量度體溫,並留意不同量度儀器會有不同發燒溫度標準。確認後,請盡快預約你的家庭醫生求醫。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GP Appointment

參考資料

1. Medline Plus. Fever. (n.d.). Retrieved October 6, 2021, from https://medlineplus.gov/fever.html

2. 衛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體溫監測須知. (2020 November). Retrieved October 6, 2021, from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guidance_note_on_monitoring_of_body_temperature_chi.pdf

3. Brazier, Y. (2020 May 5) Fever: What you need to know. Medical news today. Retrieved October 6, 2021, from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68266#Taking-a-temperature

4. High temperature (fever) in children. (2020 December 21). Retrieved October 7, 2021,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fever-in-children/

5. High temperature (fever) in adults. (2020 April 06). Retrieved October 7, 2021,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fever-in-adults/

6. Health Bureau. 兒童健康攻略 - 發燒. Retrieved August 16, 2023, from 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pho/files/child_2-1_Fever.pdf

7. 醫院管理局.醫院管理局健康指南 - 發燒. (2017 November), from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MediaLibraries/SPW/SPWMedia/%E7%99%BC%E7%87%92_20171106.pdf?ext=.pdf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