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強迫症

強迫症的成因、種類和治療方法

強迫症(英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經常受強迫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思想或行為,如不停洗手、收集不需要的東西,甚至與宗教、性或者暴力相關的衝動行為。患者可能理性上知道相關行為沒有必要,但卻不能擺脫這些思想和行為,消耗的時間可能越來越長,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情緒、生活或經濟上的問題。

 

強迫症的風險因素

對於執着強迫症的成因,各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但目前未有一個理論能夠全面解釋所有患者的病理:

  • 功能障礙
    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應該為某事負責, 對事情的反應可能會過激,如突然出現侵入性的想法,例如想在擠迫的列車月台上把人推下路軌,並相信自己會付諸實行,為此擔心和害怕,加深強迫症思維

  • 個人經驗
    個人經驗引發,例如慘痛的童年回憶和創傷,而開始以強迫思想和行為處理自己的憂慮情感,亦可能是從父母身上學回來的行為,例如強迫性洗手

  • 生理影響
    有研究指,腦中缺乏 5-羥色胺化學物質可能與執着強迫症的成因有關,但這看法得不到專家業界一致的同意。另有案例指出兒童患者和鏈球菌感染有關係,但目前專家未能透過研究找出兩者之間有確切關連

強迫症的症狀

  • 害怕災難發生,例如害怕忘記關上電飯煲而引起火災
  • 幻想自己傷害他人,例如將人推下火車路軌
  • 擔心自己侵犯兒童或一些與自身宗教信仰相違背的想法
  • 擔心被病菌污染,例如公共洗手間的病菌
  • 對物品的排列和對稱過份執着
  • 過份擔心患病或出現相關症狀,例如總認為自己患上癌症
  • 強迫行為如不停洗手,心理上不斷重複某個字詞或句子、每件貨品也要買3件

強迫症的診斷方法

醫生可能會問你一些有關症狀的問題,包括: 
  • 你是不是經常打掃和清潔?
  • 你是不是會經常檢查物品?
  • 你會否曾經有一些不能排除的擾人想法?
  • 你會否很花時間去處理日常生活上的事情?
  • 你會否很執着某些物品的排列,對混亂感到非常討厭?
  • 以上問題對你來說是否極度困擾?有否對你的日常生活構成影響?


醫生會使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中的標準和上述答案作出醫學診斷,並告知病症的嚴重程度,例如輕度、中度、嚴重的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

  •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面對恐懼和強迫性想法,阻止自己去做慣常的強迫行為
  • 抗抑鬱藥物: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它可通過改變大腦中化學物質的平衡來提供幫助,但可能需時幾個月才能見到效果

強迫症的預防方法

目前沒有任何確定的方法可以預防強迫症,一旦出現病徵應盡快接受治療,以防止強迫症惡化和影響日常生活。

領康醫療建議

通常強迫症患者都可在門診接受治療,但如果患者病徵非常嚴重,無法適當地照顧自己或有自殺念頭懷疑抑鬱,就可能需要入院治療。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上述強迫症症狀,或對強迫症有任何疑問,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協助,找出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你的心理,我們護理

參考資料

1. 精神健康教育資料> 強迫症.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3_05_chi.asp

2. ​強迫症比你想像更常見 智慧型裝置幫你戒掉小動作. 蘋果新聞網. (2017, July 8). Retrieved from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70427/ME4QAPCYCCGS5L4CVNSFAHIOIA/

3.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Mayo clinic. (2020, March 1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4438

4. Overview -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 NH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overview/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

New call-to-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