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永遠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殺」、「自殘」有關。雖然這些話題會讓人感到不安,但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孩子有需要時一起解決這些問題。當大家留意到兒童和青少年的相關統計數據時,不免令人分外悲痛。
自殺與非自殺性自殘(NSSI)
一項統計指出,在2020年,香港有907人死於自殺,其中15歲以下的自殺人數佔1%。若按年齡進行劃分,15歲至24歲的自殺人數比例較往年增加至6.5%。研究還反映:在所有個案中,有17%的人會在一生中會進行非自殺性自殘,首次作出該行為的平均年齡為13歲。鑑於上述統計數據,與孩子共同面對這些問題至關重要。
作為父母,得知孩子有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時,通常會感到憤怒、困惑、傷心和恐懼。在傾聽孩子的想法時,這些情緒往往會在溝通過程中表現出來,這是可以理解的。儘管父母的意圖是積極的,但這種意圖可能往往並不能產生正面影響。
言語表達的重要性
影響效果的因素之一便是如何以言語表達。當孩子出現自殺念頭和自殘行為時,父母會感到恐慌是理所當然。受恐慌情緒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先說服孩子放棄自殘或自殺的念頭,並會以以下方式表達:「想想這種行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如果你死了,我們會很傷心」、「我們這麼愛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雖然這樣表達的目的是提醒他們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但這可能會間接否定他們的人生經歷,並使他們產生一種羞恥感或內疚感。如果你的孩子有自殺念頭,他們極有可能已考慮到這種行為對身邊人的影響,因此說這樣的話可能會製造緊張感。相反,我們應該嘗試提醒他們,親人始終會支持他們。支持的最佳方式便是積極聆聽並理解。也許在大多數情況下,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是困難,在此類危機中更是如此。而且透過「你有那麼多活下去的理由」、「你的生活美好」、「還有處境比你更糟糕的人」、「想法積極點」等說話,也可能會出現這種問題。儘管我們總是可以利用「世界上總有人情況比你糟」這種看法進行反駁,但這並不是問題所在。當一個人考慮自殺或自殘行為時,其思考過程並不是從他人的生活出發,而是基於自身的經歷。完全理解他人的觀點總是困難的,所以最好不要強求他人。但是,我們不能理解,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給予支持。因此家長盡量不要專注於思考孩子的行為,而是應全心全意支持,幫助他們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實用技巧
無論是孩子來找你,還是透過他人表達出自殺或自殘的念頭,首先都要感謝孩子選擇與人溝通。無論是以直接還是間接,這種表達行為是積極的。這是親子關係最脆弱的時候,同時這也是你建立穩固關係的機會。那麼,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1. 積極聆聽
當孩子分享自己的自殺念頭和自殘的經歷時,一定要積極聆聽。過程中,你需要清除所有的雜念,全心地投入其中。在這個關鍵時刻,你的反應和回應意義重大,同時也將為以後的溝通奠定基礎。不要忘記透過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方法,都能反映你全心投入溝通,並且過程中也沒有匆忙結束對話的壓力。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會害怕沉默,但沉默也很重要,它可以讓參與者總結自己的想法。
2. 了解意圖,給予支持
家長可鼓勵孩子分享有關自殺念頭或自殘行為的想法和感受。盡量不要將自己的經歷與他們的進行比較,也不要因急於尋求「問題」解決方法而變得不知所措。如果你不確定應說甚麼,試著回想一下孩子所說的話,確保孩子知道你正在聆聽。然後便討論接下來的支援方法,例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你一定要給孩子提供表達自我的機會,比如詢問「你想見誰?」、「我可如何幫助你?」或「你需要我在哪些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等。
如果你關心孩子的健康狀況,請大膽詢問有關自殺念頭或自殘行為的問題,讓孩子知道你關心他們,包括他們的健康狀況。一定要確認他們沒有遇到麻煩,並且確保你不會因此而生氣。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或讓別人不高興而選擇隱瞞。當他們談論到自殺念頭時,重要的是直接明確地表達。並且盡量直接大膽地使用「自殺」這個詞語,儘管說出這個詞語會讓人感到不安。許多人可能認為,討論自殺就意味著是在灌輸這種概念,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坦承溝通是管理自殺風險的第一步,也是讓孩子擁有抒發感受的空間,並感到受重視的第一步。同樣重要的是,不要害怕為自己尋求支持,畢竟,如果我們自己都得不到支持,我們又如何支持身邊的人呢?
閱讀更多
參考資料
1. Hong Kong Jockey Club. (2021, July 31).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January 26, 2022, from https://csrp.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