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面癱

面癱的成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面癱學名是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是指急性發病的顏面神經麻痹,患者一側口角及臉歪斜,醫學界普遍認為面癱源於患者受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應異常,導致耳後方的莖乳孔內發炎腫脹 ,顏面神經受壓致麻痺,多數人短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可修復神經,但少部分人因神經破壞嚴重,造成永久臉部肌肉歪斜或眼睛無法閉合。

面癱的成因

面癱確切病因未明,不過去年8月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團隊在醫學期刊《刺血針-傳染病》發表最新研究,利用醫管局的大數據分析,發現自去年2月23日疫苗接種計劃開始後至5月4日,28名接種科興和14名接種復必泰人士確診面癱,意味接種科興新冠疫苗與面癱有一定關聯,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受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應異常:

  • 唇皰疹和生殖器皰疹
  • 水痘和帶狀皰疹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 鉅細胞病毒感染
  • 腺病毒
  • 德國麻疹
  • 腮腺炎
  • 流感
  • 手足口病
  • 糖尿病患者、孕婦
  • 受情緒或壓力困擾
  • 睡眠不足

面癱的症狀

  • 面部其中一側在幾小時到幾天內出現輕度無力至完全癱瘓
  • 面部下垂
  • 難以閉眼或微笑
  • 流口水
  • 下巴周圍或耳內或耳後疼痛
  • 對聲音敏感性增加
  • 頭痛
  • 喪失味覺
  • 眼淚和唾液量有變化
  • 舌頭麻木影響味覺;容易口渴
  • 吞嚥困難

在極少數情況下,面癱會影響臉部兩側神經 ,輕微的面癱通常會在1個月內消失,但少部分嚴重病例可能未能完全恢復,對面神經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如某些肌肉不自主收縮,或眼睛無法閉合致部分失明。

 

面癱的診斷方法

  • 醫生會讓病人嘗試做閉眼睛、抬起眉毛、露牙齒和皺眉等動作以觀察面部肌肉
  • 肌電圖(EMG)測量肌肉響應刺激的電活動及電脈衝沿神經傳導的性質和速度,確認是否有神經損傷和其嚴重程度
  • 磁力共振成像(MRI)或電腦掃描(CT)排除其他潛在神經壓力源如腫瘤或顱骨骨折

面癱的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
    使用抗炎藥或類固醇來消炎;非處方止痛藥緩解疼痛

  • 物理治療
    促進顏面神經麻痺康復,防止肌肉僵硬及預防部份功能喪失後遺症

  • 整形手術
  • 糾正持續面部神經問題,使面部看起來較均勻,手術例子包括提眉、提眼、面部植入和神經移植等

  • 保護無法合上的眼睛
    白天使用潤滑眼藥水、戴眼鏡或護目鏡;晚上使用眼膏保持眼睛濕潤,並戴上眼罩

面癱的預防方法

由於面癱成因不明,故暫未有確定預防方法。

領康醫療建議

面癱確切病因未明,但可能原因包括受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應異常。由此可見,維持一定免疫力水平是很重要。一旦出現任何疑似面癱症狀,應盡快求醫。

閱讀更多

New call-to-action

參考資料

1. 顏面神經麻痺 物理治療手冊.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MediaLibraries/SPW/SPWMedia/%E9%A1%8F%E9%9D%A2%E7%A5%9E%E7%B6%93%E9%BA%BB%E7%97%BA%E8%88%87%E7%89%A9%E7%90%86%E6%B2%BB%E7%99%82%E6%89%8B%E5%86%8A.pdf?ext=.pdf

2. Bell's palsy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Mayo clinic. (2020, April 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ells-palsy/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0034

3. 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2018, April 3). Retrieved from https://health.mingpao.com/【讀者mailbox】臉龐動不了-不是中風是面癱/

4.  Eric Yuk Fai Wan, Celine Sze Ling Chui, Francisco Tsz Tsun Lai (2021, Jan ). Bell's palsy following vaccination with mRNA (BNT162b2) and inactivated (CoronaVac) SARS-CoV-2 vaccines: A case series an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doi:10.1016/S1473-3099(21)00451-5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