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歷,但每次發生時,很多人都想不起發燒溫度是多少,或者什麼情況才應求醫。一般來說發燒是38度或以上,發燒通常是由身體對抗病毒感染引起,成人和兒童發燒有不同對應策略。因應新冠疫情,成人或兒童如出現發燒,不論有否呼吸道感染病徵,都不應回校上課或上班,並應配戴口罩及立即求醫。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都不同,在日間會因應不同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差異;年齡及健康狀況亦會影響體溫。發燒大多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當身體處於正常溫度時,細菌和病毒能正常存活增長,但如果體溫升高「發燒」了,它們就較難生存,發燒同時亦有助激活身體免疫系統[1]。
體溫可經不同身體部位量度,最常見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在使用任何探熱器前,應先仔細閱讀說明書,當體溫等同或高於以下參考值時,便應懷疑發燒和求醫:
量體溫方法 | 攝氏溫度(℃) | 華氏溫度(℉) |
口探 | 37.5℃ | 99.5℉ |
耳探 | 38℃ | 100.4℉ |
肛探 | 38℃ | 100.4℉ |
腋探 | 37.3℃ | 99.1℉ |
紅外線前額 | 35.6℃至36℃ | 96.08℉至96.8℉ |
註:對於 3 個月以下的BB,口腔和額頭體溫計是不準確的,並且直到 6 個月大時才建議使用紅外線耳溫計。兒科專科醫生通常建議,3 個月以下的BB採用腋探最為安全。
因應現時新冠疫情持續,成人或兒童如出現發燒(口探高於 37.5°C,或耳溫高於 38℃),不論是否有呼吸道感染病徵,都不應回校上課或上班,並應配戴口罩及立即求醫。當兒童體温升高至40℃ (104℉)以上,應向急症室求醫。水痘、扁桃體炎和接種疫苗都會導致兒童體溫升高,家長可透過下列徵狀觀察:
如屬細菌性感染,醫生或會處方抗生素;但抗生素未能治療病毒性感染,其他主要用藥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它們具有解熱鎮痛效果,但不適用於兒童和有服食薄血藥的病人[3]。
應該:
如發現小孩情況轉差或有其他憂慮,應尋求醫療建議
不應該:
發燒是其中一種常見病症,由患上輕微疾病(如感冒)至嚴重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都會出現發燒。如懷疑自己發燒,請先量度體溫,並留意不同量度儀器會有不同發燒溫度標準。確認後,請盡快預約你的家庭醫生求醫。
Medline Plus. Fever. (n.d.). Retrieved October 6, 2021, from https://medlineplus.gov/fever.html
衛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體溫監測須知. (2020 November). Retrieved October 6, 2021, from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guidance_note_on_monitoring_of_body_temperature_chi.pdf
Brazier, Y. (2020 May 5) Fever: What you need to know. Medical news today. Retrieved October 6, 2021, from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68266#Taking-a-temperature
High temperature (fever) in children. (2020 December 21). Retrieved October 7, 2021,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fever-in-children/
High temperature (fever) in adults. (2020 April 06). Retrieved October 7, 2021,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fever-in-adults/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