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的成因、症狀和診斷方法

子宮肌瘤又俗稱纖維瘤,是一種常見於中年女士的良性腫瘤,35歲以上的婦女約有10%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的成因不明,估計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有關,如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如避孕丸、肥胖或壓力等都可能影響雌激素分泌,增加患上子宮肌瘤的風險。

子宮肌瘤的成因

醫學界不確定子宮肌瘤的成因,但研究和臨床經驗傾向與下列因素有關:
  • 基因變化
    子宮肌細胞的基因變化影響

  • 荷爾蒙
    雌激素和黃體酮是兩種在經期時會刺激子宮內膜發育預備懷孕的激素,過往研究發現肌瘤比典型的子宮肌細胞含有更多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而在絕經後肌瘤亦往往會縮小

  • 其他生長因子
    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可能影響肌瘤生長

  • 細胞外基質(ECM)
    子宮肌瘤最顯著的特質是被過多細胞外基質包圍

  • 肥胖
    女性身體脂肪較多或會導致血漿雌酮較高,使體內雌激素處於較高水平,增加患病風險

子宮肌瘤種類

  • 漿膜下肌瘤
    肌瘤長在子宮外部,要變大至一定程度才會出現症狀

  • 黏膜下肌瘤
    在子宮內腔生長,常見導致月經量增加

  • 肌層內肌瘤
    最常見的肌瘤類型,臨床症狀較不明顯,一般要生長到7至8公分大,壓迫到子宮附近的器官才會出現症狀

子宮肌瘤的症狀

許多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沒有任何症狀,在有症狀的女性中,常見的體徵和症狀包括:
  • 月經大量出血
  • 月經持續一周以上
  • 骨盆壓力或疼痛
  • 尿頻
  • 便秘
  • 腰背痛或腳痛
  • 腹部疼痛
  • 性交時疼痛或不適
  • 極少數情況下肌瘤會引起急性疼痛

子宮肌瘤的診斷方法

  • 超聲波檢查、CT掃描或 MRI 掃描
    分析子宮圖像,確認肌瘤的大小和位置

  • 盆腔檢查
    醫生觸診可能會感覺到子宮形狀不規則,確認肌瘤存在

  • 子宮輸卵管造影
    使用染料在 X 光線圖像上突出顯示子宮腔和輸卵管,幫助確定輸卵管是否打開或阻塞,並可顯示一些黏膜下的肌瘤

  • 宮腔鏡檢查
    醫生會通過將宮腔鏡插入子宮,再將生理鹽水注入子宮,擴大子宮腔以檢查子宮壁和輸卵管的開口是否有異常

  • 活檢
    在宮腔鏡或腹腔鏡檢查期間取出少量組織樣本 ,以便在顯微鏡下作更仔細檢查


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

  • 藥物
    藥物如傳明酸、釋放孕激素的宮內節育器(IUD)可治療經期大量出血和盆腔壓力等症狀,幫助縮小肌瘤

  • MRI引導聚焦超聲手術 (FUS)
    針對肌瘤的位置,超聲換能器將聲波聚焦到肌瘤中以加熱並破壞小面積的肌瘤組織

  • 微創手術
    進行子宮動脈栓塞術、射頻消融、子宮內膜切除術或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以破壞子宮肌瘤

  • 傳統外科手術
    如涉及多個肌瘤、有非常大或非常深的肌瘤,或需透過外科手術包括腹部肌瘤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子宮切除術是經過驗證解決子宮肌瘤問題的永久有效方案

子宮肌瘤的預防方法

沒有方法能完全預防子宮肌瘤,但有些生活習慣或可降低患上肌瘤的機率:
  • 避免高糖飲食
  • 經常運動
  • 進食新鮮水果和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花椰菜、羽衣甘藍等

領康醫療建議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女疾病,如果你有任何有關子宮肌瘤的問題及疑惑,或有出現相關症狀,歡迎你與我們的婦科預約諮詢

閱讀更多

知妳所需,護妳所患

參考資料

1. Uterine Fibroids: Cause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bmd.com/women/uterine-fibroids/uterine-fibroids

2.子宮肌瘤靠「拖」應對小心變惡- 明報健康網. (2020, July 7). Retrieved from https://health.mingpao.com/子宮肌瘤靠拖應對-小心變惡/

3. Fibroids - NH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fibroids/

4. Uterine fibroids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Mayo clinic. (2021, September 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uterine-fibroid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4294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