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大腸癌

大腸癌的成因、種類和症狀

大腸癌是香港3大常見癌症之一,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本港大腸癌新症個案有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末端,分為結腸與直腸,當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會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大部份為良性,惟小部份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演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的成因

大腸癌的確實成因未明,但據統計以下組群較易患上大腸癌:
  • 年過50歲
  • 有大腸癌家族病史
  • 自身或家族中有人曾患慢性結腸炎或結腸息肉
  •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纖維攝取不足
  • 體重超標(BMI)超過25
  • 飲酒過量
  • 吸煙
  • 極少運動

大腸癌的種類

結腸癌

癌細胞長在結腸的細胞組織

直腸癌

癌細胞長在直腸的細胞組織

大腸直腸癌

癌細胞長在結腸和直腸的細胞組織,且會影響小腸和消化系統運作

大腸癌分期

  • 第1期:癌細胞只見於大腸壁,未有擴散
  • 第2期:癌細胞擴散到大腸壁外的組織或黏附在鄰近的器官,但未影響淋巴系統或其他器官
  • 第3期:癌細胞擴散到鄰近淋巴系統
  • 第4期:癌細胞擴散到肝臟、肺部等器官

大腸癌的症狀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排便習慣突變如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發燒
  • 體重無故下降
  • 下腹不適,包括發脹或腸絞痛
  • 常有未排清大便的感覺
  • 出現貧血症狀如手腳冰冷、疲倦、氣喘和面色蒼白等
  • 腹部有腫塊及鎖骨上淋巴腺腫大

大腸癌的診斷方法

  • 大腸鏡檢查: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現時最有效檢查下消化道的方法,醫生會透過1支柔軟內視鏡檢查整條結腸及迴腸末端,了解致病原因,另可通過輔助儀器取活組織樣本化驗,甚至進行治療如切除大腸息肉
  •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醫生會將一條管通入直腸,將含鋇的顯影劑灌入病人體內,然後進行X光拍攝,以檢測大腸腔的輪廓和腫塊,可顯示出凹陷性的潰瘍
  • 直腸指檢:醫生會將穿上潤滑指套的手指由病人的肛門伸入至直腸內,指檢病人的大腸腔內是否出現腫瘤
  • 糞便隱血檢查:檢測病人糞便樣本是否有隱血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可採用微創手術,減低病人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但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個別病人或需要臨時或永久性造口

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率,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破壞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化學治療則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部份直腸癌病人須於手術前進行輔助治療,令切除手術較順利

標靶治療

針對已擴散的大腸癌可透過標靶藥物加強療效

大腸癌的預防方法

  • 進食足夠纖維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秘,將有害致癌物質排出體外
  • 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和抗癌物質的蔬果
  • 減少進食紅肉
  • 減少進食經加工醃製的肉類如香腸或臘肉等
  • 預備肉食時宜去皮及切走肥肉
  • 日常飲食低脂少油,以蒸、焗、烤代替煎、炸、炒
  • 進行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 不吸煙、少喝酒

領康醫療建議

大腸癌是香港3大常見癌症之一,要預防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人士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同時保持健康體重、多做運動和飲食均衡,避免進食過多紅肉或加工醃製食品。如對以上症狀有任何疑問,可預約向醫生查詢。

閱讀更多

Gastroenterology CTA

參考資料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allages.asp

認識大腸癌.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cancer/colorectal_cancer.html

衞生防護中心- 男性常見疾病- 大腸癌.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80033.html

大腸癌 - 智友站.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16866d69-b472-4588-93a6-d6a92d9f00c7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