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骨癌

骨癌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骨癌可分為擴散性和原發性,擴散性骨癌意味癌細胞由身體其他部位擴散至骨組織,原發性骨癌則較罕見。香港於2019年錄得305宗骨癌﹙骨及軟組織、骨及軟骨﹚新症,同年死於骨癌的有154人。由於骨癌引起的疼痛容易被誤會為關節痛等痛症,早期症狀亦不明顯,是最難以預防及察覺的癌症之一。

骨癌的成因

骨癌確實成因未明,以下是可能增加患骨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 曾接受放射治療
  • 患有其他骨骼疾病如佩吉特骨病
  • 患罕見遺傳病如 Li-Fraumeni 綜合症
  • 其他病史包括視網膜母細胞瘤或臍疝

骨癌的種類

擴散性骨癌意味癌細胞由身體其他部位癌症擴散至骨組織;原發性骨癌又稱「肉瘤」,可從骨骼、軟骨、脂肪組織、纖維組織、肌肉或神經組織中生成:

骨肉瘤:常見的骨癌種類,出現在上臂或膝蓋,以孩童或青少年患者居多

軟骨肉瘤:常見於髖部和盆骨,患者以中年成人居多

尤文氏肉瘤:常見於盆骨或四肢如大腿骨、骨盆或胸部,患者通常是孩童或青少年

骨癌的分期

1期:尚未出現轉移,癌細胞的生長速度較慢

2期:未出現轉移,但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

3期:癌細胞逐漸發生轉移,對其他身體組織、器官造成傷害

4期:癌細胞擴散範圍更廣,或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骨癌的症狀

骨癌最常見的症狀是患處疼痛,疼痛會隨癌症擴大而加劇:

  • 四肢經常無故骨痛
  • 跛行
  • 患處腫脹
  • 因癌細胞侵蝕骨骼而發生骨折
  • 骨骼有刺痛感、麻木感;因神經受壓迫導致有無力感
  • 晚上或使用骨骼時疼痛特別明顯

骨癌的診斷

  • X光檢測癌症造成的骨骼損傷,或因癌症而生長出新骨骼
  • 活組織檢查
  • MRI掃描觀察骨骼、軟組織和腫瘤大小的情況
  • CT掃描檢查癌症是否已擴散到肺部
  • 骨掃描可展示比 X 光更詳細的骨骼情況
  • 骨髓活檢檢查癌症是否已擴散到骨髓

      

骨癌的治療                                             

外科手術
切除骨癌區域,同時進行保肢手術,用假體金屬植入物或來自身體其他部位的骨頭取代被去除的骨頭;如無法進行保肢手術或效果不佳,則可能需要截肢

化學治療
手術前進行化療可縮小腫瘤,令手術更容易進行;手術後化療可防止癌症復發;化療亦可在無法治癒病情的情況下控制症狀

放射治療
同樣於手術前,進行放射治療減輕癌細胞病變情況,或在無法治癒的情況下控制症狀擴散

藥物治療
對於患有骨肉瘤的病人,可透過靜脈注射米法穆肽藥物,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殺死癌細胞的特化細胞

骨癌的預防方法

骨癌的實際成因未明,醫學界仍未找到有效預防的具體方法,以下是有助降低風險的生活習慣:

  • 加強運動鍛煉
  • 均衡飲食
  • 保持性格開朗
  • 避免接觸放射性輻射
  • 避免外傷
  • 定期做體檢,觀察骨骼健康

領康醫療建議

骨癌確實成因未明,但就如其他癌症般,預防方法都是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和保持身心舒暢。如不幸患上,則必須及早治療,增加康復的機會。如有上述症狀或任何疑問,歡迎到我們的體康診所預約,向醫生諮詢或進行檢查。

閱讀更多

New call-to-action

參考資料

Bone cancer - NH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bone-cancer/

骨癌| El Camino health.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lcaminohealth.org/services/cancer-care/conditions-treatments/bone-cancer-zh

Bone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2020, March 1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one-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0217

骨癌可以治癒嗎? -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uh.org.tw/NewsInfo/HealthEducationInfo?docid=37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spital authority.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